Friday, March 23, 2012

就這樣熬過了第一波考試

就在 2012 年一個很熱的三月中午,我進行基金會的導覽認證考試。



先說一下這個認證過程。除了每週六全天候的課程之外,除了每週四篇以上的作業之外,再除了每周的指定閱讀作業之外(有完沒完)…我們全班都要經過兩種路線的認證考試,之後才能上路帶導。



第一場考試是「歷史摩天大樓」(Historic Tour),而未來第二場將是「現代摩天大樓」(Modern Tour)。兩種路線不僅不同,所看到的建築物也大相逕庭,歷史路線探討的是平地起高樓所需的技術與思維(十九世紀時,十層樓就叫做摩天大樓了),而現代路線探討的是現代建築的XYZ (別問我,因為本周六才開課)。



一開始自己有點低估認證難度,以為到了每棟建築物面前見招拆招,隨意挑一些有趣的點和觀眾聊聊就成了。沒想到,每棟建築物不但要有「核心重點」(少講核心重點會被當掉),還要顧及觀眾眼神和動線走向(這畢竟和上課放投影片很不一樣),此外更要自選主題(我的主題是:金錢主義如何影響摩天大樓的設計),最最最重要的是:要在兩小時內帶觀眾走回原點。



在第一波認證截止日期的前一週,我只「哩哩啦啦」的上路過幾次,而在第三次之後,上級指派給我的「導師」神情嚴肅的說:「你這個樣子,一下子忘了講建築物年分,一下子把工程方式講得七零八落,恐怕我無法把你推薦給認證老師進行考試。」



當下我眼前一黑,心想慘了。既要重新調整導覽的內容順序,又要抽空實地練習,還要兼顧我時間難以預訂的工作…這下子,不挑燈夜戰怎麼行?



果真沒錯,我聽取同學建議,整個重寫前半段導覽路線的稿子,重新調整我十三棟建築物的路線細節,有一次甚至緊張到凌晨四點才睡得著…



皇天不負苦心人(成語是這樣用的嗎?),在魔鬼戰鬥營之後,我的導師總算點頭微笑,願意推薦我給認證老師,而在聯絡好認證日期之後,更有網友循線找到我,說想參加我的導覽!原本擔心這次英文的導覽會降低她參加的意願,沒想到喬依絲不但義氣相挺,更貼心在導覽之中送水,我簡直以為自己是拳擊場上的選手,邊跑還邊有支持者在旁相挺,遞水打氣之餘只差沒遞毛巾了。



結果,成功過關!認證老師不僅讓我過關,還寫信通知相關人員說:我的導覽生動有趣,而且緊緊扣題。我想我總算搞懂了要怎麼導覽兩小時的戶外路線。可惜歡樂時光不長久,明天又要開始第二階段的課程……總之讓我先睡飽覺再說。

Monday, February 13, 2012

我做全套的...導覽耶

呼,總算結束忙碌的貴賓招待行程,現在要來回顧一下第一場私人英語導覽。


就在芝加哥大雪紛飛的二月初,我有幸為來自台灣的貴賓吹蝦服務,發揮我在建築基金會所學的知識,一口氣導覽十三棟芝加哥的建築物!我們那天的主題是「崛起的摩天大樓」,總計兩小時半左右 (行程一般都是兩小時,只是第一次有點拖到時間)。


因為是第一次導覽,所以偶爾要看稿,哈哈,下次會更專業一點!而且那天雪很大,導覽員我本人於心不忍,還先幫貴賓買一把雨傘遮遮傾盆大雪。先說說這個貴賓,在芝加哥存活兩週,就憑一件沒有羽絨也沒有帽子的大衣四處走跳,可見不僅身強勇健,而且勇氣可嘉。


貴賓對這次導覽的回應是: Art Deco 很有趣,認識了芝加哥風格的建築物,而且印象最深的建築物,應該就是 135 S. LaSalle 的那棟 Field Building (讚!有眼光)。我講兩小時其實蠻累的,幸好貴賓非常捧場,偶爾會串場問些問題,甚至允許導覽本人開小差,先到三明治店喝一杯飲料再上路。





非常感謝貴賓讓我有機會演出導覽處女秀 (臉紅),這樣全程走一次下來,我覺得其實導覽重點不在於知識面,而在於表演面。接下來就是錄影練習,把表演導覽的聲調語速錄下來,逐步進行修正,絕對會一次比一次上手的。

接下來有誰要來參加安妮的免費導覽行程呢?


*註:在我結訓認證之前,我的練習行程都免費唷!否則一趟兩小時的 知識 + 娛樂 + 歷史之旅,要價可是 16 美元的呢。

Wednesday, February 1, 2012

柯林斯,有人打電話找你

不是你的高中同學,是你的高中西洋文化史老師 (抖~~ )。



「喂柯林斯,我聽說你在芝加哥密西根大道迷路,站在美術館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門前,逢人就問自己叫什麼名字,所以打電話來幫你複習身世。」 (嗚,西洋文化史老師您人真好)




「這個嘛,基本上柯林斯你是某一種風格的古希臘柱子。古希臘羅馬建築是西洋建築的基礎,而希臘神殿的柱式Order﹞是古典建築的精髓,「柱式」的英文字和「秩序」是一樣的,所以透過規律的柱子設計,就能呈現出建築中的秩序。」



希臘風格的柱子像蛋糕一樣,分為三層:最上面的是柱頭capital﹞、中間的是柱身shaft﹞、最下面的是柱基base﹞。然後啊,希臘人發明了多利克柱式Doric Order﹞、愛奧尼亞柱式Ionic Order﹞與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這三種基本柱式。


你可能開始頭暈眼花,覺得可能永遠也辨認不出自己的身分 (...西洋文化史永遠很複雜又很難記)。但其實分辨這三種也不難,只要從柱頭就可以區分出來囉。(耶,有捷徑!)



最樸實的就是你同學多利克,髮型弄得很平板,頂著個大飛碟柱頭的就是他。










稍微複雜一點的是坐你隔壁的愛奧尼亞,他抄多利克的髮型又抹了一大堆髮膠,最後搞了一顆像 ET 大耳朵柱頭造型,很像星際大戰裡的尤達大師。





至於你呢,我親愛的柯林斯,你是三者之中最愛打扮的啦。你這柱子模仿地中海的芼茛葉小草,頂著那顆開枝散葉的柱頭,每次出門都要搞半天細節,是華麗界的第一把交椅。

 







下次人家再問你叫什麼名字,或問你其他兩位希臘同班同學叫什麼名字,可千萬別再忘記捏。好啦,現在我要去泡茶了,你們隔壁英文班老師又來邀我看第三百遍的《真善美》,都什麼時代了還看老片,我去避個風頭先…」

Monday, January 16, 2012

一腳踩空,我跌進建築的世界裡 (下)

下次再有人和我說想找我去「聊聊」,我知道那代表皮要繃緊的意思,就是這樣。基金會的人在電話裡說:「就是三分鐘,請你不受題材限制的找個關於建築的東西聊聊,東西方文化不拘,但是請務必練習。我們會計時噢,之前有人沒練就直接上陣,所以那三分鐘有如三個世紀之久……」



練習了 N 次以後,以下是我的三分鐘不拖拉版本:



你覺得哪一種植物最會令人聯想到中國文化?是玫瑰、百合、還是竹子?大概是竹子吧!我今天要講的建築物,就是一棟長得像竹子的高樓,叫做「台北101」。但在開始之前我要問各位一個小問題:為什麼中國文化這麼愛竹子?(面試官甲乙丙三人的小學生魂被喚醒,眼睛睜大)





答案要從一種叫做「年」的怪獸講起。





很久以前中國有隻年獸,牠住在海裡終年沉睡,但到新年就會醒來,上岸騷擾百姓生活。不堪其擾的百姓思來想去,終於找到年獸的死穴:牠怕噪音和火光!百姓找來成批的竹子,燃燒讓竹子爆炸,爆竹又吵火光又眩目,年獸終於投降乖乖溜回海裡,再也沒找過老百姓的麻煩。而竹子,也從此成了平安的象徵。





這就是長得像竹子的建築物,台北 101





遠在東方的台北 101,外型既像成節的竹子,也有人說它像佛塔 (pagoda)。這大樓之所以名為 101,是因為樓高 101 層,也因為 100 等於完美,而 100 + 1 就等於好上加好(哇,原來亞洲的建築物也這麼搞剛)。「台北 101」每年都在元旦施放燦爛煙火,所以我們現代人不燃爆竹賀新年,而是在長得像竹子的建築物上施放煙火,遠古精神跨時代呈現。





現在請停下來想一想,芝加哥哪一棟建築物和新年歡慶有關呢?(此時三人托腮搔腦,認真思考起來





答案是密西根大道上的 Carbide & Carbon 大樓!(啊哈的笑容浮現)





瞧他那金黃色細長的頂端,不就長得和香檳的瓶子一樣嗎?新年快到了(面試是十一月初),我們不妨寫信建議大樓管委會,請他們屆時在大樓供應香檳,邀請大家看「香檳」、喝香檳、歡歡樂樂慶新年,想必這也會成為芝加哥吸引人的新傳統吧!




口水沒有白流、公車票沒有白費,終於我獲得錄取,也成為班上(或史上?)唯一講中文的學員,其他都是在地美國人。大家言談之間有許多涉及美國歷史地理名詞的黑暗小行星朝我腦門飛撞而來,感覺前方又會是柳暗花明的刺激旅程‧‧‧




芝加哥小熊隊吃熱狗時間:

第一週課後的迎新酒會人山人海,我遇見當初面試我的人。她拿著酒杯緩緩走來:「你還記得我嗎?我是當初三位面試官之一。我很喜歡你的故事喔,很高興你可以加入我們,加油捏!」齁齁齁,這應該是好的開始吧?!






Thursday, January 12, 2012

一腳踩空,我跌進建築的世界裡 (上)

大概是五年前吧,那時還在和現在的老公遠距離戀愛,第一次抵達芝加哥「考察」時,被這城市「大人般」的嚴肅給嚇到。所謂市中心,不像台北有東區和西門町,處處有小花朵綻放般的驚喜,好吃好玩好方便;芝加哥的市中心金融高樓林立,年輕人踩街的地方不在市中心,而是分散於整座迷樣城市。人生地不熟的我,很難在此溜轉出自己的小天地,再看到許多路人和城市一樣,都 size 大的嚇人…芝加哥於是得了個負分(不妙不妙,難道我要就此拂袖而去?)。



有天,土豆的加拿大朋友來訪,還指名要參加「芝加哥建築基金會」的散步行程(那是啥東東?),土豆要上班,由於我正在專心考察芝加哥,於是便由我做東,陪朋友參加導覽。



萬萬沒想到,那是芝加哥變得有趣的開始。



解說員講起芝加哥的故事,說這城市是現代建築的起源之地,講到高樓大廈為何在那個年代蔚為風潮,背後有哪些科技的突破、生產方式的改變,講到未來可以怎樣辨認何者叫做「芝加哥風格」的建築物……兩小時的導覽走走停停,我們進出市中心的辦公大廈聽故事,和西裝筆挺的商人擦身而過,頓時竟有種古今交會,我們站在歷史融合點的驚喜。



突然,我啊哈懂了。



原來一個城市要有趣,重點在於串聯人與建築物的回憶。少了故事,再宏偉的建築物也只是地表上不痛不癢的一個逗點,沒有意義也沒有人想停留。加了導覽之後,建築物成了固體的歷史,城市成為流動的回憶,遊客用眼看著、用腳踩著歷史,竟油然產生和城市有了連結的悸動(OS: 意思是總算沒白花機票錢和導覽費)。



五年之後,我在這城市的身分已非外來客,而是新住民 (現在就知道這詞彙有多辛酸了,拭淚)。因為想對這生活的城市有更多歸屬感,也因為想把這「好犀利又暗地偷偷文藝」的城市介紹給朋友,所以今年夏天我拿起報名簡章,報名參加芝加哥建築基金會的導覽員甄試



對你沒看錯,甄試就是要考試!起先我也不曉得原來這基金會來頭這麼大,據說是全球第一為保存建築而設的基金會,所以導覽員的篩選過程包含了兩場公開說明會,勸進不該報名的不要報名、要報名的趕快提筆,之後還要繳交四頁的報名書,其中包含「你為什麼會是稱職的導覽員?試舉相關經歷說明之」(我抖…),以及「本課程為期六個月,課程分量相當於研究所程度的建築研究,若無時間精力應付此課程者,建議勿報名。」(我擦冷汗…)



舌頭舔舔郵票背面,我像檢查考卷一樣確定該寫的都寫了,閉著眼睛狠心寄出報名書,心想應該壓力最大的就是寫這個了吧?幾週之後我收到一封電郵,他們看過我的書面報名表,覺得應該可以找我到基金會和三位面試官「聊聊」,並請我準備三分鐘建築相關簡報 ( 考官可是會拿出碼表計時的哪!),查核我的公開演說技巧。



到底是誰說壓力最大的就是寫報名書!不管啦,反正頭都都洗了,不剃也不行。我翻來覆去左思右想,總算想出一篇台北 101 PK 芝加哥「香檳」大樓的簡報。

(續)

Wednesday, January 11, 2012

大政治小城市

再過三天,台灣將再度以選票決定未來走向,連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也以半個版面報導台灣的總統選情,顯見戰局也受到國際關注。我很幸運,有了方便的網路,即便人在天邊還是可以關心家鄉事,更不受選舉車鞭炮的騷擾,也努力追著新聞跑,希望看出候選人都端出什麼菜,能帶給人民什麼未來。




可惜不曉得是不是文藝老少女年紀大了的關係,我是越看眼睛越花。現代政治遊戲裡,到底對人民、國家、城市的規劃在哪裡呢?




於是,我想起 19 世紀中葉的芝加哥。



當時投機氣息濃厚的芝加哥,浩大展開各式各樣的工業發展,鐵路開始蓋了、肉類工業也起步了、史上最早的期貨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也開始了……這裡什麼不多,就是短視近利的投機客最多。總之,如果我們搭乘時光機回到當時的芝加哥,肯定一下機就聞到漫天撲鼻的銅臭味。



當時死命賺錢的城市,不只芝加哥,許多工業化美國城鎮的湖邊、海濱土地,也都挪為製造或運輸之用,水生態也受到嚴重汙染。凡是想賺錢,政商關係必須良好,因此政界和商界全體投入賺錢運動,沒人想到環保或民生議題的這類長久之計。




但是在這批迅速致富的人當中,有三個芝加哥富商卻有與眾不同的看法,他們是 ThortonArcherHubbard。他們不想讓密西根湖也淪為芝加哥的大型廢水處理廠,更不想讓湖畔風光被工廠死板板的輪廓掩蓋,於是動用關係,讓政府把湖畔地帶 waterfront)劃為公有地



湖畔一旦成了公有地,就不能讓私人企業任意買賣,也就不能蓋醜陋的廠房或倉庫了。用州政府文件的話說:「這塊屬於公眾的土地將永遠保持開闊,不會有建築物或任何遮掩視線的東西。」




今天芝加哥的密西根湖畔,號稱是美國第三大「海岸線」。當然啦,第一和第二分屬大西洋岸與太平洋岸,而密西根湖畔之所以能成為內陸的「海岸線」(明明就是湖,根本不是海),靠的就是綿延數哩的潔淨沙灘,以及一望無際的水藍湖面。






古今中外,沒有哪一個時代的人不愛錢、不希望進步,但富有不等於醜陋,盲目嘶吼也不會帶來進步。我多麼希望,投入選舉肉搏戰的政治人物也能停下想想,當口水都喊乾了,現在承諾裡有哪些部分,是未來能讓我們驕傲的地方‧‧‧


Monday, January 9, 2012

建築說書人

我們說著、走著、聊著、笑著,一月初的芝加哥街頭暖色陽光普照,舒適乾爽的攝氏六度氣溫,適合來場戶外建築導覽之旅。於是乎,三個娘子軍就浩浩蕩蕩代表中文人口,參加導覽。



這是「學校」規定要交的作業,所有的菜鳥導覽都必須在開課之前,再觀摩一次別人帶的行程,我們參加的行程,是學校指定的「摩天大樓興起歷史」 Historic south loop: Rise of the Skyscraper



如果可以賦予建築物人性讓他們活過來,整個城市就好像充滿故事的老居民一樣,鮮活起來…這是參加導覽的好處。畢竟,當你手持旅遊書又背著包包在大街小巷穿梭之時,如果能感覺到城市在你掌心的脈動,彼此的距離會頓時拉近許多。



我們的導覽員很會弔胃口、引起好奇心:



「在你們眼前的眾多大樓之中,有棟史上第一的摩天大樓,它有著當時創舉的防火建材,更是所有建築歷史教科書都會提到的劃時代標誌,所有喔。這棟建築物就離你們幾步而已,想不想知道到底是哪一棟哪?」



老伯伯我給您拍手,雖然很像對小學生說話,但我真的被你這麼一問,很想猜一猜到底是哪一棟。事後證明,是相當不起眼的一棟暗紅色 Marquette Building



不過呢,因為我是來自中文世界的,所以遇到一些尺寸單位(英呎、英哩)、人名(某某偉人、叉叉建築事務所)、年代(到底 18xx 年在西方是怎樣的年代、東方歷史又大概是啥時)…等等的,全都沒感覺,聽到就感覺像被芝加哥狂風吹到一樣,眾多字彙咻咻咻從耳邊吹過,絲毫不留痕跡。



換做我的話,可能會說「那個雕像有七十吋高,大概從這邊到那個紅色招牌那麼遠的距離」,或「1870 也就是 abc 發生的那一年,就是這時候,芝加哥有了 xyz」。大家國高中背歷史年分已經夠痛苦了(你去街上問哪一個還知道馬關條約簽訂於哪一年?),不需要老年還這樣重複折磨自己。加一點參考的線索 reference points),不就比較有感覺嗎?總之,聽故事的奇檬子是很重要的。



導遊超緊張他會記錯名字或年份,一直翻閱檔案夾,要是記錯或講不出來,還會不停阿彌陀佛之類的喃喃自語,然後好不容易記起來時,還會對著麥克風大吼一聲「啊」,然後在過馬路時自己喊出剛剛忘記的那個建築事務所名稱…(謝謝你阿伯,但是你嚇到我了)



我實在很想安慰他說:「沒關係,過了五分鐘沒有人會記得這些,我們是來聽故事的,不是來檢查你說數字的。」



老少女我特別愛聽故事,再喇賽的內容,只有講得津津有趣,我就會很感謝那個說書人,而且會對公共電視台冷靜抽離的風格直打哈欠,看來我以後帶隊,大概就會走喇賽的故事風格吧?!



大部分的人都是外來客,有來自紐約、德國、中國、台灣……的遊客,朋友反應,像這樣子的團隊成員,如果能發一份地圖就好了,免得感覺在市中心被人帶得團團轉,逛完兩小時還是不知道自己剛剛到底去了哪裡。真是個好主意。



而且啊,其實參加這種散步行程的人,通常也都不是專業建築師藝術家,很多就是普通人,與其直接丟出一些專有建築詞彙像是 Beaux ArtsArt Deco,不如多和我們聊聊這風格的形成背景,當時的人在想些什麼、考慮什麼、在意什麼,才不會像通篇流水帳一樣,事實背景說不完,但聽完沒有特別感覺。(啊,愛注意噢~~)



突然之間想起我在夏天和昆蟲吳一起參加的導覽,那個導覽伯伯就蠻有主題的。他不斷重複後現代主義的三大要素(不要問我,我那天下午或許還記得,現在全忘光了),聽完導覽當天,根據昆蟲吳的說法,會覺得「芝加哥畢竟是個有趣的城市」,而我自己是覺得「好像有稍微變聰明一點…」



我還在朝著更聰明的路上邁進,握拳遠目 (對,老梗老梗,我知道啦)。